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龙街老布鞋

发布日期:2017-02-23 作者:徐艳梅 阅读:2072

【编者按】

人存在就会消费,消费总是离不开许多行当。爆炒米、磨豆腐、修洋伞、贴烧饼、剃胎发、打铁、补锅……这些老行当曾经伴随着我们整个生命,然而,不只人的生命有限,老行当之所以称之为老行当,也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不会永远。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冲击,这些老行当正在悄悄地远去甚至消失,或许会有“再也看不到”的悲凉,也或许只是淡然,因为这就是历史,有新生,就必有逝去,这是文明升级的必然。

老行当的式微、消失虽然是历史发展规律,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但历史不止记录轰轰烈烈的故事,也记录日复一日不断消失的记忆。让我们记住,在我们的生活里,曾有它们的存在,曾有这些行当从业者的青春、热血,曾有他们给我们烙下的期盼、方便、快乐……

二甲余西古镇,曹德明坐在自己的鞋店里做鞋。卑多敏 摄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所以,鞋子的舒适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曹德明认为自己做的布鞋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就是舒服、透气。

2月17日上午,曹德明坐在自己的小店里低头专心做着鞋,这是一双格子花纹的蚌壳式棉鞋。门外的窗台上摆着一溜已做好的各式布鞋,清冷冷的龙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这一溜鞋倒是增添了不少人气。河随街走,河畔树木成行,却因是早春一片嫩叶也无,颇为萧瑟。

龙街已有千年历史,曾是二甲余西古镇最为繁华之处,商铺遍布,招牌林立,如今只剩曹德明的鞋店和一家面店。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龙街的凋零就如同曹德明最钟爱的手工鞋的式微。

曹德明1969年开始学做布鞋,两年后出来单干。“那时候布鞋是‘土货’,不稀奇,但皮鞋是奢侈品,所以只有穿布鞋。”曹德明笑起来,两手不停,双腿夹紧了鞋子,一手戳针,粗粗的针穿过鞋面和鞋底,两手同时向上一扯,两根线一紧,鞋面和鞋底就“生死相依”了。总有人把婚姻比作鞋,因为婚姻就像鞋一样,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但看到曹德明做鞋,你会明白,其实鞋和婚姻的相似还在于两者的关系,好的布鞋犹如好的婚姻,鞋面与鞋底贴合,张弛有度,永远相持。也有人说这世间没有一双鞋天生适合你的脚,就像婚姻需要不断经营、妥协。但曹德明告诉你,鞋子犹胜于婚姻,因为可以定制。

做布鞋首先是纳鞋底,二十多层布分四五叠,一叠一叠缝好再纳,鞋底一向是看功夫的活计,过去看鞋底就能看出妻子对丈夫的情意。“纳一双40码的鞋底要两天半,太费神,现在我只绱鞋不纳底。”曹德明学会了“偷懒”,可就算这样,做鞋面也是技术活,“就算脚一样大,鞋子也不一样,因为形状不同。所以鞋要好,鞋面很重要。”曹德明说,脚板多宽,脚跟多窄,脚背多高,脚掌多长……脱了鞋,他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然后在剪样子的时候这里收一点,那里放一点,曹德明放下手中的活,做个示范,三下两下,完美的鞋样就出炉了。一双好鞋穿出去,不仅自己舒坦,别人也会赞“这鞋漂亮”。赖鞋要么挤脚要么不跟脚,松垮的鞋一般人心里会嘀咕一句“看起来像只胖猪蹄”,所以曹德明做鞋从来都是“别有用心”。《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探春央宝玉从外面带小玩意儿回来,并许以一双“比上回还花功夫”的鞋子作为答谢。这花功夫其实就是用心了。

就是曹德明不纳鞋底,找他做鞋的人还是络绎不绝,有拿老鞋底来的,有买现成牛筋底的,一年要做1500双左右。手艺好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个原因曹德明觉得很心酸:“现在皮鞋每个人都有,布鞋反而成了奢侈品,其实也就150到180块钱一双,但没别人做了啊,所以都来找我了,我以前收了三个徒弟,都早不做了。”曹德明摇摇头说,两三万元的年收入,整天像个大姑娘坐在绣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埋头弓腰,谁也不愿意的吧。这个小店曹德明守了几十年,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守多久:“我已经66岁了,子女都不让我再做了,可我做了一辈子,也放不下,只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做鞋手不空,脑袋也没闲,曹德明琢磨着做鞋也要创新,作为余西古镇的名片推出去。

幸运的是,除了双手骨节变大,曹德明没有其他职业病,而且老伴儿和他也如一双好鞋,这辈子都趁脚得很。收音机里咿咿呀呀放着欢快的歌,因为收音机年代较久,音质有点喑哑,听去像旧上海的风味,但就不知老布鞋的明天是不是能像这个城市焕发新机成“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