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亩三分地上刨食,那是过去的农民;种着粮食养着猪,开着农机照看百亩良田,这是今天的农场主。十总镇的张小南、张小东双胞胎兄弟俩就是这样“体面”的现代农民,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让他们在家门口致富增收。
12月6日上午,记者在十总镇柏树墩村看到,张小南、张小东兄弟俩分别驾驶着撒肥机、播种机在地里施肥、播种小麦。“前段时间天气不好,影响了小麦播种期,这几天正在抢时间播种,大概还有半个月时间就能播种完。”张小南边工作边介绍(见图,曹抒雁摄),“这还不算忙,最忙的时候大概每天要工作19个小时,从第一天早上五点钟干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有时候看天气,比如天气预报说过两天要下雨,这个时候抢收抢种比较重要。”
兄弟俩今年27岁,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2013年,返乡注册成立了圣南家庭农场,流转200亩土地轮种小麦和水稻,随着效益渐增,2015年年底,兄弟俩共流转1100亩土地。“我们俩互相配合,一般我管生产,弟弟管机械,遇到难题共同协商解决。”张小南说。现在经过三年的经营,他们已经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今年10月份刚收的水稻籽粒饱满,95%已经销往岸西、刘桥粮库。他们算了一笔账,这批稻子的纯收入大约在40万元。
“今年水稻产量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总共有500多吨。水稻价格是按照水分划分的,最好的在每斤1.5元,差点的1.3元,看稻子的出米率。初步算下来水稻每亩净收益400元。”张小东掰着手指介绍说。
种粮不能仅仅靠规模化,也要靠机械化。兄弟俩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建起仓库、购置大型中拖、药水机、铲车、烘干机等机械。张小东说,他们的成功还来源于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秸秆还田、购买种子、机械等,国家都有资金补贴。“光购买的4台低温干燥机,国家就补贴了44万元,我们自己仅花了11万元。”张小东开心地说,“今年雨水多,从田里收起来的水稻最起码有30%的水分,而粮库标准是14.5%的水分,多亏有了这么多机械,水稻收成基本没受什么影响。”
有了农机这个“好帮手”,兄弟俩在空闲时还帮助父母打理生猪养殖场。随着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兄弟俩的干劲越来越足,他们表示,看好农业生产前景,决心做一个“现代家庭农场主”。
“年轻人要吃点苦才能享受。平时他们兄弟俩也蛮吃得起苦的,作为母亲,我也很开心,希望他们今后有更好的发展。”母亲蔡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