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大桥和我们

发布日期:2020-07-01 阅读:1044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2014年到2020年,备受期待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终于通车了!大桥是蓝图,是景观,是承载未来南通经济加速腾飞的希望,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座全长11072米的大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创造了很多纪录: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世界最大公铁两用桥沉井、世界最高最大公铁两用桥主塔、世界上首次采用2000兆帕高强度锌铝镀层钢丝编制的斜拉索……

因为这些世界纪录,工程建设难度前所未有。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大桥施工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而位于大桥北桥头堡的通州,数以千计的通州人也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独特的“通州贡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宣告:大桥建设,我们不是“看客”,而是亲历者、参与者、贡献者!

格雷特:大桥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王建春站在办公室向外眺望,即将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宛若蛟龙出水,蜿蜒向前,仿佛马上就要腾空而起。大桥建设也让他的企业越发蜚声中外。

王建春是江苏格雷特起重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见上图,徐艳梅摄),企业就在大桥下,不仅见证着大桥的崛起,也参与了大桥的建设。

在大桥合龙之际,大桥两端即将“碰头”的照片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蓝色桥体上,两个红色“翅膀”尤其醒目。这“红色之翼”就是额定起重量达1800吨的吊梁机,由格雷特专为大桥量身定做,全球首制。在主桥全部162个节段钢梁中,除了屈指可数的墩顶节段由大型浮吊吊装以外,绝大多数钢梁都由这四台吊梁机架设。王建春说:“架梁吊机稳定性好,作业精度高,可以一边架设钢梁,一边挂设钢索,架梁、挂缆两不误,而且能两节段同时吊装。”中铁大桥局二公司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袁博对吊梁机深表肯定,“吊梁机的使用减少了航道交通管制的时间与次数,较好地解决了吊装作业与黄金水道通航的矛盾。”

为确保“红色之翼”的质量,满足吊装整体需求,格雷特前期对焊接技术、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多次评定,反复试验新材料,还专门投入两千多万元,在码头上增加了600吨的龙门吊,以确保在码头上预装调试成功。而且,一直提供中大型设备的格雷特,为了支持家门口的工程,此次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小、中、大型全套起重设备,王建春说:“我们和很多大公司大项目合作过,但没想到有一天能参建家门口的大桥,很高兴,很骄傲。”

其实,早在大桥建设初期,负责大桥施工的中铁大桥局就找格雷特谈合作,公司创新的研发能力、超高的制造能力、过硬的产品品质及完善的售后服务深受大桥局青睐。大桥建设六年来,关键性节点项目格雷特基本都参与了,公司前后共为大桥供应了40多台套龙门吊、架梁吊机,为大桥建成作出了贡献。

作为我国起重机械制造行业的“后起之秀”,格雷特公司已先后为中铁、中交、中船、中远等知名央企和法、俄、韩等国家生产多种型号的起重设备,我国目前最大的架梁吊机——中交二航局虎门二桥项目部2000吨节段式架梁吊机,就是由格雷特公司承制的。

雄厚的科研和技术能力让格雷特参与了大桥建设,而参与建设又让格雷特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了。“在项目洽谈中,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更高了。”王建春笑着说。大桥使得通州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也给包括格雷特在内的众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机遇。

厚积薄发,大桥、企业、通州,都如巨龙蓄势,将会一飞冲天。

记者 徐艳梅 通讯员 施晨飞

袁博:我的职责就是为大桥保驾护航

图为袁博在330米高的主塔顶上用对讲机调度施工人员。王华峰 摄

流火七月,碧波之上,长江又将迎来极具意义的一刻——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终于揭开了面纱。万众瞩目背后,是无数冲锋在前、默默奉献的大桥建设者们。令我们自豪的是,这些忙碌的身影里,有数以千计的通州儿女,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属于通州的骄傲。来自先锋街道的袁博就是其中一位。

6月22日,阴雨绵绵,因处于正式通车前的准备阶段,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显得格外忙碌。袁博正忙着协调相关部门来大桥参观事宜。见到记者拍照,袁博有点腼腆,“每天在这江上工作,太阳毒得很,把我这张脸晒得像黑炭,实在是丑。”

作为中铁大桥局二公司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6年多来,袁博基本上天天都往工地跑。“大桥人的日子有苦更有甜。”袁博介绍,大桥连接南通和张家港,是沪苏通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主跨1092米,是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全桥建设用钢量达48万吨,刷新世界桥梁史纪录。作为一名“桥二代”,袁博从小对大桥怀有深厚感情,他父亲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袁博说:“南京长江大桥圆了中国人自己建长江大桥的梦想,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我们也要追求新的梦想。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这么大体量,运用整节段起吊、整根索牵引等新技术。一座创下几个世界纪录的大桥就要在我们手里诞生,这份荣誉有几份工作能获得?”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袁博在大桥建设中摸爬滚打了30多年。他先后参与了九江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等十多座大桥的建设。特别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因其工程规模之大、标准之高、难度之大,代表着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同类型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为此,袁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今年春节期间,受疫情影响,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实行全封闭管理。“当时,口罩、消毒液特别紧张,我们设置了外来务工人员隔离区,经常检查食堂,做好员工思想工作等。防疫物资短缺,我不知跑了南通城区多少家药店,还多次托朋友、找关系补足,有次甚至从网上抢购了2000只日本口罩。”

“这几天夜晚,大桥灯光系统进行调试,五彩长虹直跨长江。我站在桥上,感觉特别荣耀!”袁博自豪地说。只是他自己一直对家人心怀愧疚,一年中难得回家一趟,今年还是在公司开职代会的时候乘隙回了一趟家。“能够参与大桥工程的建设,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更高水平的挑战;既是我们的荣耀,更是我们的责任。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大桥顺利开通做好保驾护航工作。”袁博表示。

记者 曹抒雁 通讯员 施晨飞

杨广明:大桥是我们所有人的荣誉

6月22日下午3点多,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北端桥面上,杨广明和工友正忙着给大桥装防护网(见右图,徐艳梅摄)。“在大桥通车前还能出点力,真的太高兴太自豪了!”杨广明笑得黝黑的脸上都泛着光。

杨广明68岁,平潮镇九圩港村18组村民,家就在大桥下,可以说他是看着大桥“长大”的。对于家门口的这个宏大工程,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身在大桥北桥头堡的平潮镇,杨广明在外地亲戚朋友前格外扬眉吐气,“这是多大的脸面啊!而且,我儿子公司还参加了大桥建设呢。”

2014年3月,杨广明的儿子吴军创办的信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大桥部分配套设施工程。吴军回去一说,杨广明就叮嘱儿子:“一定要好好建,大桥也是我们九圩港的荣誉,桥就在家门口,你可不能给村里丢脸!”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杨广明要多一件事:就是眺望大桥。开工、打桩……合龙、亮灯等关键性节点,他都如数家珍,大桥从无到有,建造了6年多,杨广明就看了6年多,一天天的,桥一点点建起来,现在终于要通车了,杨广明激动的心情也到了顶点。“这些天铁路在试运行,天天看着‘和谐号’来来去去,真的开心。”杨广明说,别人可能不理解他的激动心情,但村民们都能理解,因为他们的感受和表现都和他差不多,交谈起来,三句话不离大桥。“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汽车也进不了村,2009年开始修路,后来马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再后来,造大桥了,条条大路畅通,村里的条件和面貌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你说,怎么能不高兴呢?”

从只能远望到踏上桥面,从“无路可走”到四通八达,梦想照进了现实,杨广明的喜悦从心底弥漫到了脸庞,又似乎晕染了半空。雨后大桥气势如虹,杨广明心情也如雨后阳光,“通车后,我还要坐车过过大桥呢!”

记者 徐艳梅 通讯员 施晨飞

杨丽萍:大桥开通,我像过节一样开心

6月25日一早,太阳在江面上高高照耀,宽阔江面上不时有往来的船只,一派生机勃勃。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即将正式通车,新铺不久的沥青路面平整地顺着桥面延伸,桥梁拉索密集而有力地从主塔斜拉着桥面。不断向前延伸的流线型桥身,如彩虹卧波,似江上画舫。

年近六旬的杨丽萍像往常一样,携带农具到长江边的农田里干活。“我是看着大桥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如今终于要通车了,感觉就像过节一样,心情特别开心和激动。”

杨丽萍家住平潮镇九圩港村23组,从小就生活在长江边,她指着不远处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一个桥墩说:“我原先的家就在那个桥墩旁。不过那时候,路窄又不好走,交通很不方便,更别说建桥了。”

如今,新建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连接南通和张家港两地,承载着南通至上海的公路和铁路通行,还是沪苏通铁路、通苏嘉甬铁路和锡通高速公路共用的过江通道。而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杨丽萍一家早已拆迁安置到附近的居民小区。“安置的房子很宽敞,舒适。我每天就做做农活,带带孙子,十分幸福。”杨丽萍高兴地说(见上图,曹抒雁 摄)。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大桥沿线的景色很美,尤其是在夜晚,灯光打上去,看上去就像彩虹一样。”望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江面和大桥的雄伟身姿,杨丽萍感慨万千,“我的表叔住在张家港,以往坐渡轮到表叔家需要一个多小时,大桥通了只要20多分钟就能到,非常方便。平日里大家也没有机会出门游玩,希望大桥通车后,自己和亲戚的往来会密切一些。”杨丽萍还计划陪同表叔一家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体验一把,感受平潮镇这座“高铁新城”的新变化。

记者 曹抒雁

通讯员 施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