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我们的新年:温暖与希望

发布日期:2020-01-25 阅读:1748

温暖、充实的2019年远去了,美好的2020年走来了。

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这一年来有过多少动人的故事?

回望2019,各人有各人的关键词,其中也有不少属于通州人的共性词,比如“温暖”:通州高级中学五名学生雨夜救人,李志强、钱松华、许少中相继勇救落水者,医生金晶、陈凡路边接力救人,多人登记捐献遗体,耄耋老人持续十多年捐款,十多万名志愿者时刻送着“随手暖”……或许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这点点滴滴却温暖而伟大。

我们所拥有的,原来要比我们自以为的要多得多。

告别2019年,倏忽间才发现,在科幻小说里被称之为“未来”的2020年到来了。

时光流逝,那些你筑造的梦想、你许下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弥尔顿说:“希望里蕴藏着极大的力量,使我们的志向和幻想成为事实。”不错的,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希望,今天的希望会是明天的现实。不过,这之中还需要插入关键词“努力”。所以,新的一年,加油努力吧!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通州大地上的普通人新一年的新希望是什么?又将为此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祝所有人,新的一年,所求所想皆如愿;祝所有人,新的一年,成功快乐常相伴。

王笑梅:

厚植教育情怀 讲好实小故事

日前,在区实验小学蕊春园,校长王笑梅给来自泗洪的教师团讲解着园内的布局设计。虽然当天温度已至零下,但王笑梅手持话筒,讲解热情丝毫不减。

蕊春园从当年的古朴简陋到如今的美丽绚烂,王笑梅把个人成长融入学校发展,园子的美丽蜕变历程也是王笑梅个人奋斗成长的过程。2016年,王笑梅被评为江苏“最美教师”;2017年,当选“中国好校长”;2019年,被评为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她对教育的深厚情怀。作为“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的核心成员,王笑梅始终坚持把研究成果送到教育资源薄弱的地方。2008年10月,她冒着余震风险,将“生命语文”的课堂带到四川地震灾区,在那里她认识了小女孩钟秀军。从那之后,王笑梅便持续关注钟秀军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而这个小女孩受到她的影响后现在已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王笑梅感到非常欣慰。

除了心系需要帮助的孩子,王笑梅也在不断探索“以美育德”教育新范式。她创办学校蕊春非遗研习所,借助木版年画、蓝印花布、南通板鹞工作坊,以蕊春艺术社团为主体开展非遗艺术以美育德行动。2019年,实小学生制作的蓝印花布亮相全国中小学生第六届艺术展,学生们演唱的歌曲《蓝印花布》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赏。

2020年是通州实小建校100周年,在迎接通州实小百年华诞之际,王笑梅开始对“实小故事”进行收集整理:“我们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向全社会、全体校友征集与实小有关的历史故事、图片等。这消息一发布,我们的邮箱就不停地收到跨市、跨省甚至是跨国的信件,这么多的实小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回望历史,我觉得实小的故事就是关于爱的故事,关于我们奉献的故事,关于我们不断超越和创新的故事。我希望,通过实小故事,让世界了解实小,了解通州。”

记者 李越文

姚帅:用“心”拍照治愈病患心灵

腊月廿九一大早,区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姚帅像往常一样来到病区,热情地向患者打招呼。匆匆换好工作服后,他便开始一天紧张繁忙的工作。

提起姚帅,许多人并不陌生,他把镜头对准患者和家属,在打开400多人心结的同时,累计拍下了一万多张“人在医院”肖像。这些作品很快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网友们好评如潮,更吸引了腾讯、搜狐等媒体纷纷聚焦,央视《24小时》栏目连续报道了他的故事,姚帅被冠上了“暖医”的称号,而这背后其实是大众对医生群体的一份期盼。在人们眼中,“暖医”并非只是技术高超,更多体现在细小的人文关怀上。

和往年春节期间一样,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集中到这个病区。姚帅会和同事们一道尽心尽力为患者治疗,工作之余他则利用手中的相机,为留院患者拍下特别的瞬间,抚慰他们的心灵。

采访中,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不时穿梭在走廊和病房间。姚帅指着其中一位用手捂着腹部行走缓慢的护士说:“你看她胃病又犯了,身体不舒服还在坚持工作,她家在外地,已经连续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其实为了对抗疾病,我们许多医务人员都在超负荷工作。尤其是节假日,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用心守护着患者的健康,接下来我准备把视角对准他们。”姚帅说。

谈及新年愿望,姚帅说,希望医疗行业医患关系更融洽。“我觉得尊重和信任是医患关系的核心,医生和患者需要相互支撑,彼此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医患关系走出雾霾,春暖花开。”

记者 钱向荣

李志强:在别人需要时“搭把手”

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李志强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不仅被授予了“见义勇为好居民”的称号,还入选了“江苏好人榜”。

2019年2月15日下午,在刘桥镇一家渔具店里,店主李志强和妻子钱红梅正在忙碌着。4点30分左右,他们俩突然听到有人高喊:“有人跳河了!”夫妻俩赶紧跑到门外,看见百米宽的九圩港河中央,一个落水者仅露出头部,情况十分危急。

“当时正好涨潮,他在隔壁店找到一根粗绳,快步来到河边,脱去外衣,估摸好落水者的位置,立刻跳下河游去。”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钱红梅心都纠起来了。

冰冷的河水里,李志强感到刺骨般寒冷。靠近落水者后把手中的绳索递过去,拽着他向岸边游。凭着一股信念,他一鼓作气游到岸边,周边群众赶忙把李志强和落水者拉上岸。从脱衣下河到将落水者成功救出,整个过程不到4分钟。“虽然我从小就会游泳,但是已经20多年没下过水了,这条河又宽又深,我心里也非常紧张,但是在危急时刻救人肯定是第一位的。”李志强说。

李志强救人时果断一跃,让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深有感触,纷纷为他的英勇行为点赞。

邻居老人中风,家属无力搀扶时,李志强主动背上背下;男子车祸受伤,周围群众不知所措时,他义无反顾地把伤者送去医院。2019年4月,李志强入选“江苏好人榜”后,再行善举,将区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的2000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刘桥小学。在他看来,帮助他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志强见义勇为的事迹像一股暖流,温暖了通州整座城市。“在过去我帮助过一些人,也从中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喜悦。今后我会继续帮助别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主动‘搭把手’。”李志强憨厚地笑了。

记者 顾艳

姜侯军:用坚守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年前,姜侯军和同事简直忙成了陀螺。“对我们来说,春节放假是不存在的。”姜侯军笑着说。

姜侯军是二甲派出所交通管理中队中队长。对交警来说,春节期间比平时还要忙。

从警19年来,姜侯军一直奋战在交管工作一线,只有2019年的春节没有值班,不过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因为他在执勤时受了重伤。那是春节前九天,晚上7点左右,姜侯军带领同事在辖区路中村路段查酒驾。一辆面包车由东向西驶来,不顾姜侯军的停车示意,短暂减速后,突然加速冲卡逃逸,把姜侯军直接撞倒在地,接着从他身上碾压过去并拖行数米。担心面包车再伤及无辜,姜侯军不顾浑身疼痛,挣扎着想要起来,却站不起来了。

经医生诊断,姜侯军颅内出血、髌骨骨折、颅底骨折,经全力抢救终于捡回一条命。休养3个月后,姜侯军重返工作岗位,此时,他走路还有点跛,上楼梯都靠挪,还因为神经受伤失去了嗅觉,右耳听力也受到影响。“没办法,活儿总要有人干,我不干,同事们就得多干。”姜侯军嘴里说着无奈却又笑得欢。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返乡的人成群结队、汽车扎堆,这对姜侯军他们来说,压力不小,6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不仅主干道、镇区、农贸市场等人流量集中区域需要疏导交通,连农村道路也要维持秩序。“我们辖区毗邻海门,很多海门人春节前都要到二甲来采购年货,车流量特别大,我们辛苦一点,交通就顺畅一点,百姓就舒心一点。”姜侯军说。

因为受伤后身体受损,姜侯军现在腿脚还不便,对工作有影响,劳累同事多挑了担子,这让他心气难平,觉得“这一年真是一言难尽”,不过中队全年成绩还算不错,这又让他稍微欣慰了些。“新的一年,我就希望在去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排查整改辖区道路隐患,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记者 徐艳梅 通讯员 王婧

戴军旗:让生命更有意义

临近春节,戴军旗又一次因病症发作住进了医院。他与病魔抗争已有五年之久,可是身体上的病痛丝毫不影响他积极的心态。

过去的一年里,戴军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自己百年后捐献遗体。“我的想法十分简单,只是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为医学事业作一些贡献,这也算是我对社会最后的一点回馈吧。”虽然面容憔悴,但戴军旗依然笑得很帅气。

戴军旗当过多年兵,转业后到通州电视台做了十几年摄像记者,他一直是人们口中的“帅哥”。而这次志愿捐献遗体,“帅”直接从颜值上升到了行动。虽然家人也曾劝阻过,但戴军旗积极与家人沟通,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五个月前,在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戴军旗签署了遗体捐赠志愿书。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志愿捐赠遗体纪念证》时,他微微地笑了,是对愿望实现的欣慰,也是对自己的生命光辉终将照亮别人生命的骄傲。

为着这份欣慰和骄傲,戴军旗积极治疗,“不管怎样,也要留个好的身体下来呀。”戴军旗挑了挑眉头笑着说,“新的一年,我希望家人一切都好,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对于未来,他依然有着美好的憧憬。

实习生 顾媛媛

姜朝晖:种好芦笋带民致富

春节这段时间,对东社镇东平村的芦笋种植户姜朝晖来说,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有许多商贩来他的芦笋园批发采购芦笋。

姜朝晖原先一直在北京从事木匠工作,因为技术好,待遇一直不错,直到2011年家里的一场变故让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当时父亲病了,后来一直需要人照顾,我只好留下来照顾他。”姜朝晖照顾父亲的同时,四处考察寻找合适的项目。在对芦笋种植有深入了解后,他决定进行创业“试水”。“芦笋是多年生作物,种一次可以产收10~15年,而且芦笋在国际市场上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价值,经济效益应该不错。”打定主意后,姜朝晖在东平村流转了40亩土地开始种植芦笋。

从选种到播种再到浇灌,姜朝晖亲力亲为。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第一批播种的芦笋品相差、出苗率低,这让姜朝晖损失不小,也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低估了芦笋种植方面的技术经验。之后,他凭着一股钻劲,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学习种植技术,还和北京农科院专家联系,寻求指导,终于找到了失败的症结所在。现在,姜朝晖对芦笋栽培技术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成了芦笋种植专家。

2019年,姜朝晖种植了60亩芦笋,年销售额60~7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一起种芦笋,共同走向致富路。对于新的一年,姜朝晖也有了新的打算:“计划再扩展规模,毕竟现在不愁销路,效益还不错。继续做好芦笋种植方面的技术宣传,希望2020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靠种植芦笋发家致富。”

记者 沈维维

成燕: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样“站”起来

连日来,家住南通高新区金缘C区的成燕忙得不亦乐乎,她不仅独自驾驶三轮车采购年货,和女儿一起大扫除、贴对联,还抽时间上网做客服,和残疾人朋友沟通交流……

成燕就是两年来本报跟踪报道的“轮椅妈妈”,也是一位张海迪式的强者。命途多舛的成燕20岁那年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一年意外身亡,第二任丈夫因精神残疾且有暴力倾向,她不得不选择离异。在接踵而至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成燕没有消极,而是越挫越勇,坚强地与命运抗争。“因为我是一位母亲,我要养活我的孩子,我要为我的孩子树立榜样!”生性好强的她摆过地摊,开过小店,当过电台推销助理和股市客服,到残疾人之家工作过,如今又兼职做营销客服。她的不幸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关注,大家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为了回馈社会,成燕一直在尽己所能帮助残疾人朋友,为弱势群体募捐,通过微信群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鼓励残疾人朋友自强自立。

春节前尽管比较忙,成燕和残疾人朋友的沟通联系没有中断过,许多残疾人朋友有什么话也愿意向她倾诉,成燕总是耐心地开导鼓励他们。成燕说,自己还想利用春节期间走访几位残疾人朋友,“希望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能和我一样,不管经历多少磨难,都不要放弃希望,首先从精神上‘站’起来,鼓起勇气面对困难,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希望,2020年我们一起加油!”

记者 钱向荣

朱葛梁:希望农场越办越兴旺

1月19日上午,记者在十总镇新雁村朱葛梁家庭农场看到,昔日的闲置土地已经变成绿油油的麦田。春节临近,农场主朱葛梁正开着撒肥机在地里施肥。

今年33岁的朱葛梁是十总居一名村干部。3年前,他敏锐地觉察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政府对家庭农场的优惠政策很“给力”,便决定开办一个家庭农场,搞粮食种植。说干就干,当年他就流转了20多亩地,前年又增加到60亩,如今农场流转土地的规模已达到280亩,并购置了两台收割机、一台大中拖、一辆卡车及相关配套机械。

去年粮食大丰收,朱葛梁算了一笔账:一茬小麦一茬水稻,去除农资、人工、机械费用等成本,一亩地净收益500元,280亩地一年挣了14万元。“刚开始土地不多,效益也不高,但规模化经营后就不一样了,光农资成本就少了近三分之一。将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要注册商标,走品牌化道路,那产出的农产品附加值就会大幅提升。”朱葛梁兴奋地说。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谈着新年计划,朱葛梁憋足了一股子干劲。他说,随着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今年首先要把硬件设施建设这一块做得更好,比如道路硬化、防渗渠建设等,再购买一辆大中拖、一辆铲车。他还将继续带动周边老百姓发展种植业,利用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无偿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增收梦想。“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也希望政府对家庭农场有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让我的农场越办越兴旺,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实现小康。”

记者 曹抒雁

徐祥明:新年住新家 生活有奔头

春节前夕,尽管天气寒冷,西亭镇纱场社区十二组村民徐祥明的心里却很暖,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他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家。

徐祥明今年62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为人憨厚老实。20年前,徐祥明家境贫寒,妻子离家出走后,他一气之下去了陕西西安,靠在街头摆地摊卖皮带勉强谋生,有时皮带卖不出去没有收入,他只好流浪街头。

刚去西安时,徐祥明还偶尔给老家的兄弟们打个电话报平安,后来几年音讯全无。直到2016年初,徐祥明再次拨通了弟弟徐祥清家的电话。“得知他还活着,我们就希望他尽快回家,毕竟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外面漂泊也不是长久的事。”徐祥清希望哥哥回到南通生活。在兄弟们的帮助下,徐祥明结束了长达16年的在外流浪生活,回到老家,但家中原有的三间老宅因年久失修,全部倒塌。

为了实现自己的新家梦,徐祥明跟随外甥女婿到建筑工地当门卫、做小工,经过几年的打拼,省吃俭用的他积攒了十万多元。在镇政府和村干部的关心帮助下,他的建房申请很快得到批准。经过施工、粉刷以及布置,徐祥明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新家。

乔迁新居之际,左邻右舍纷纷前来道喜。徐祥明激动地表示,幸福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却创造,自己的身板还很硬朗,将继续在建筑工地干活,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好。

记  者 沈维维

通讯员 徐祥忠

刘张翔:希望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着大扫除、贴春联,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十总镇骑北村刘张翔家也不例外。“我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全家人团聚在一起,都平平安安的。”刘张翔说。

奶奶生病无钱医治,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去年,帮奶奶扫马路的少年刘张翔在奶奶生病时向媒体求助,经报道后引发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南通钰莱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通州区红十字会以及纪宪锋、庄奂等众多爱心人士纷纷雪中送炭。春节前夕,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州分公司和通州素和园也捐款捐物,上门慰问。在大家的帮助下,刘张翔的奶奶得到了及时治疗,目前正在康复中。

春节寒假期间,当别的孩子尽情放松玩耍时,刘张翔却把时间安排得紧紧的。每天他早早起床,因为除了要完成寒假作业,他还主动为大人分担家务活,扫地、拖地、洗碗、洗菜,尤其是照顾刚出院的奶奶,为她端茶倒水……力所能及的事他都做。“小时候奶奶最疼我了,现在她身体不好,平时我要上学帮不上忙,只有利用这段时间多照顾她。”刘张翔说。

除了奶奶,刘张翔的爸爸和爷爷身体也不怎么好,特别是爸爸刘锋长年靠药物控制疾病。新年来临,懂事的刘张翔说他自己吃得差点、穿得差点无所谓,只要一家人都能平平安安,他就满足了。

记者 钱向荣

吴磊磊:永葆军人本色 在新岗位再创佳绩

家住十总镇张沙村的吴磊磊是一名退伍军人,2011年入伍的他在南沙群岛服役整整八年,去年12月刚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今年的春节,是他参军以来第一次回来和家人一起度过,因此他格外开心。

腊月廿七一大早,吴磊磊就去超市买了春联和福字准备和家人一起张贴,一路上看着整洁的街道,繁华的购物广场,他不由地感慨:“通州这些年发展得真快,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道路修得越来越平整,还开了好几家大型购物广场。”

“在部队,训练强度很大,很辛苦,但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吴磊磊说,回乡后,他的第一目标就是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前几天,恰逢2020年区首场春季招聘会,他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那天,吴磊磊早早赶到招聘会现场,开始寻找自己心仪的职位,许多企业在得知他是退伍军人之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也相中了几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岗位。“那天的收获还是不小的,有几家公司提供的待遇很好,我也很感兴趣,希望过年后能早点开始工作,离开部队之后在新的岗位上再创佳绩。”

随着农历新年到来,吴磊磊也将翻开自己新的人生篇章。他说:“我会牢记军人本色,做到退伍不褪色,即使离开了部队,在地方也要干出彩!”

实习生 吴平缘

顾小忠:为家乡早日通地铁继续努力

这个春节,顾小忠依然在工地度过。作为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工程标段现场负责人,他总是身先士卒。“过去的一年,南通轨道交通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完成1号线附属出入口的主体结构施工和2号线园林路站-汽车东站站区间的双线贯通,为家乡早日通地铁继续努力。”顾小忠憧憬地说。

顾小忠是个“工匠”,从业26年来,他一直发扬工匠精神,不断钻研,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只为自己做的每一项工程都能让使用者满意。

世界最大的海岛型深水人工港——洋山港码头,就留下了顾小忠和同事的汗水和热忱。近3000个日日夜夜,缺水、断电,与大风大浪搏斗,与烈日暴雨交锋,码头终于建成。顾小忠因此荣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功臣”称号,他带领的项目部及施工的工程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

此后,顾小忠又受命进驻南通天生港新世纪通用码头项目,转战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工程建设。他带领项目部在轨道交通1号线十三个标段综合评比中连续两次名列第一。“2019年,我们团队完成了居康路站车站的主体结构封顶和居美路站-居康路站区间的双线贯通,整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施工中从未知到熟悉的探秘过程让我很有成就感。”顾小忠感慨地说,“能参加家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我倍感荣幸,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发展再尽绵薄之力,只争朝夕精术业,不负韶华利国民。”

记者 徐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