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通州网!

朱洪霞:宁流千滴汗 不坏一粒粮

发布日期:2019-08-21 作者:徐艳梅 阅读:605


虽说已是区骑岸粮食储备库党支部书记,但朱洪霞还是改不了多年的习惯,每天都要在粮库里转悠,指导保管员如何观察粮温、水分,有没有虫害,等等。

1989年,朱洪霞进入通州粮食系统,三年后,她成为正场国家粮食储备库保管员。粮仓的梯子足有5米高,一登上梯子朱洪霞的双腿就直发抖,“每天爬就习惯了。”朱洪霞笑眯眯地说,虽然她有点恐高,但为了工作硬是扛了下来。

做粮食保管员,不仅需要吃苦耐劳,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朱洪霞不仅练爬梯,还加强学习,短时间内就获得国家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这在当时的全市粮食系统在职人员中是标杆。2015年,她又考到高级技师证,全国也只有三四百人。

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总结。朱洪霞有记工作日记的习惯,每次遭遇什么天气、面对多少温湿度、出现什么情况、采取何种措施、取得什么效果,她都会一一记录下来。“哪怕再累,我都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这对工作很有帮助。”朱洪霞说。她还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形成文字,撰写了论文《初探长江中下游高水分玉米的安全保管》,在《江苏粮食研究》上发表。

多年的一线工作,让朱洪霞的眼、手堪比仪器:她能通过“一看二摸三听四嘴咬”,鉴定出粮食水分,与仪器相比误差率不超过0.5%;随手分配熏蒸药物,每堆20克,正负不超过1克;除了常见的20多种粮食害虫,她还能识别10余种不常见的害虫。

2010年夏天,正场粮库入库了2800吨玉米,由于玉米堆上层温度急剧上升,而中下层温度仍然较低,玉米极易霉变腐烂。按照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倒包翻挖来平衡温度。有没有更省时省力的办法呢?朱洪霞查阅了大量资料,得知可采取持续环流和间隙环流两种方法,但却不知道具体该采用哪种。于是,朱洪霞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与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作了沟通交流,最后决定采取“持续环流法”。结果,3天内,粮堆温差就达到平衡标准,消除了隐患。

机械通风是当前科学保粮的常见技术,而以前常常是凭感觉通风。朱洪霞摸索出根据温度、湿度和季节变化,采取定点、定时扦样,根据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通风处理的新方法,被称为“朱洪霞法”。正场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俞志忠说,用这种办法每年能为粮库节支17万余元。朱洪霞多次被评为省、市级技术能手,被授予省、市级劳动模范称号,她所在的粮库被评为“省示范粮库”。这么多年来,朱洪霞保管的国家储备粮,没有出现一起发热、受潮和霉变等事故。

​出色的业务技能让朱洪霞多次作为代表参加市、省级比赛。2013年,她代表南通参加全省第三届粮食行业技能大赛,当时她的儿子即将高考,丈夫又在外地工作,“那时候我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书都被我翻烂了。”朱洪霞笑着回忆,最终她获得保管员专业个人奖项第五名,是全市唯一获奖选手。

在工作中朱洪霞认识到,粮食保管仅靠个人是不行的,她先后培养了10余名大学生成为粮食保管员,保障粮食仓储有力有序。在调至骑岸粮库任支部书记后,朱洪霞开展了“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受农户欢迎和好评。“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都会把做好粮食保管工作放在首位。”朱洪霞说。